普门品常识网
普门品常识网
放生杀生现报录 破戒果报故事 因果故事 五福的意义 种善因得善果
主页/ 其他因果故事/ 文章正文

六祖惠能之“不立文字”,禅宗,佛法,终极真理,不可以言语诠说

导读:六祖惠能之“不立文字”,禅宗,佛法,终极真理,不可以言语诠说惠能之“不立文字”,禅宗“不立文字”之说最早来自于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以“拈花微笑”的方式示众说法。据《五灯会元》卷一载:世尊在灵山会上...
六祖惠能之“不立文字”,禅宗,佛法,终极真理,不可以言语诠说

惠能之“不立文字”,禅宗“不立文字”之说最早来自于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以“拈花微笑”的方式示众说法。据《五灯会元》卷一载:世尊在灵山会上,拈花示众。是时众皆默然,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。世尊曰:“吾有正法眼藏,涅盘妙心,实相无相,微妙法门,不立文字,教外别传,付嘱摩诃迦叶。”世尊至多子塔前,命摩诃迦叶分座令坐,以僧伽梨围之。遂告曰:“吾以正法眼藏密付于汝,汝当护持,传付将来。”这里的“不立文字,教外别传”是指不执着于文字,当然不等同于不要文字,禅宗表现为以心传心。  

禅宗认为佛法乃一种终极真理,不可以言语诠说。南岳怀让禅师认为这种真理“说似一物即不中”,清凉文益禅师亦指出“我向尔道”的已是“第二义”,禅宗祖师往往以不说出来暗示禅宗的妙义无法用语言说出,而是直接诉诸接受者的心意感通。禅宗直面现实,把事实作为事实,语言作为语言来对待,认为语言文字只是人为的枷锁,不能使人去真正把握那真实的本体,执着于语言文字,反而束缚、阻碍了人们去把握人人本具的佛性。

佛,六祖慧能禅师,坛经

六祖慧能禅师是禅宗史上承前启后的里程碑式的人物。他更强调一个人内心的证悟。心悟胜过读经,即使读经,也应该是心转经文而不能被经文所转。在《六祖坛经》中,有僧名法达,初听慧能教诲,曾问道: “若然者,但得解义,不劳诵经耶?

”慧能答曰: “经有何过,岂障汝念?

不立文字,直指人心,见性成佛,只为迷悟在人,损益由汝。”此后就有了“心迷《法华》转,心悟转《法华》”的著名偈颂,法达后来“亦不辍诵持”。可见慧能并非绝对排斥佛教经典,但应知领宗得意,自性觉悟。经典,有时候能起到指月之指的作用;但如果执着于文句义理,反障碍解脱。“不立文字”是一种手段,是抛弃外在一切的追求而专注于自性呈现。

佛教在中国的发展,历史上可分为两个历史阶段。一是吸收阶段,从东汉到魏晋南北朝,再到隋唐这么七八百年的时间。在这一时期内,中国基本上都是在吸收印度传来的佛教文化,绝大多数的佛教经典,就是在这一时期翻译过来的。第二个阶段是佛教中国化的阶段。隋唐以来,天台、华严、特别是禅宗的形成和发展,表明了佛教在中国己具特色,逐渐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,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佛,六祖慧能禅师,坛经

隋唐是这两个阶段的转折点。唐代贞观年间,玄奘大师从印度留学归来后,使当时中国的佛学水平,己非印学所能范围。这是一个重要的标志,表明中国向印度学习佛教文化的漫长历史过程已经结束,并在隋唐时期形成了两小宗、八大派。两小宗是属于小乘的成实宗和俱舍宗,这两小宗实际上在中国都是大乘宗派的附属。大乘八大宗派有天台宗、三论宗、唯识宗、华严宗、禅宗、律宗、净土宗和密宗。中国从汉到唐都是世界性的大国,以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为核心的民族文化,造就了中华民族求同存异的宽广胸怀。所以许多印度高僧都说中国人有“大乘气象”,而从事佛教文化研究和修行的中国人,的确大多数都喜好大乘,那些著名高僧都有深厚的儒道文化素养。

佛,六祖慧能禅师,坛经

就中国大乘佛教的八大宗派而言,三论、唯识、律宗和密宗这几派的印度文化气息就比较显著,而天台、华严、禅宗, 则中国文化的气息就重得多一一在印度是难以找到这种文化气息的。其中,先有隋代智者大师开创的天台宗,以“一念三千”说明实相:以“空、假、中”、“三谛圆融”来阐明止观;更以“五时八教"”对释迦一代时教作全面的判解,实为天台宗之精华与特点,在中国佛教各大宗派中,最早成一家之言。

佛,六祖慧能禅师,坛经

隋末唐初,吉藏开创三论宗,他师从释迦言教,继承龙树一一鸠摩罗什以来的中观思想,提出“二藏三轮”的判教主张,认为“真、俗二谛”概括了释迦言教的全体,言教外别无所谓“二谛”的理境;更以“八不中道”、“四重玄意”层剃空有,无论立、破,均归于“无所得”;更提出了“若于无所得,不但空为佛性,一切草木并是佛性”的主张。

人生是苦,造成苦的原因是烦恼。对此,佛教有详尽的阐述,它不仅从现实的这一世来究其 因果,而且还追溯到前世去寻找始因,这个因果锁链,一直贯穿于过去、现在、未来的三世之中,佛教称这个超越常识的生命流为三世因果。这是佛教的特殊教义,其它宗教都没有提出或解答这个与人至关紧要的问题。

佛,六祖慧能禅师,坛经

儒、释、道称为中国三教。道家在这个问题上,不承认呢,又似乎有;承认呢,但又没有多少明确和成熟的理论。儒家对这个问题则是敬而远之。孔子的学生子路曾问孔子,鬼是 怎么回事呀?孔子说,你连人的事情都没有弄清楚,还谈什么鬼呢!子路又问:那么死是怎么回事?孔子说,你呀,连活着的事情都没有弄清楚,谈死干什么!以后儒道在生死问题上的认识,基本上都附会佛教的说法,没有独特的、自成一家的认识。

佛,六祖慧能禅师,坛经

基督教不承认有三世因果,并断言人的生命只有一次, 所以必须信仰上帝,求得解脱,不然在死后只有听任基督的末日审判,该升天堂的升天堂,该下地狱的下地狱。基督教称此为“一次得救”。人生回旋的自由少得可怜。

如来者,自真如来之本性也。护念者,以般若波罗蜜法,护念诸菩萨。付嘱者如来以般若波罗蜜法,付嘱须菩提诸大菩萨。言善护念者,令诸学人,以般若智,护念自身心,不令妄起憎爱,染外六尘,堕生死苦海,于自心中,念念常正,不令邪起。

自性如来,自善护念。言善付嘱者,前念清净,付嘱后念,后念清净,无有间断,究竟解脱。如来委曲诲示众生,及在会之众,当常行此,故云善付嘱也。菩萨者梵语,唐言道心众生,亦云觉有情。道心者,常行恭敬,乃至蠢动含灵,普敬爱之,无轻慢心,故名菩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