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门品常识网
普门品常识网
放下就是快乐 在闹市中修行 色难 人间佛教的人情味 孝的故事
主页/ 布衣百姓/ 文章正文

佛陀格言的启示:依靠自己的力量

导读:佛陀格言的启示:依靠自己的力量佛陀有这样一句格言:自己是人生最后的岛屿。这句格言无论是对于世俗生活还是修学过程都有指导意义。佛陀从世俗意...
佛陀格言的启示:依靠自己的力量

佛陀有这样一句格言:自己是人生最后的岛屿。这句格言无论是对于世俗生活还是修学过程都有指导意义。

佛陀

从世俗意义上讲,一个人的人生奋斗需要以独立奋斗精神为根本。精诚所至,金石为开,从长远来说,人生没有侥幸,即使是偶然的奇遇,时来运转,也和内心的理想、不轻易放弃的追求有关,和自己创造、具备的善因有关。如果没有自己的独立奋斗,如果缺乏自己造就的善缘,幸福就会遥不可及。

特别是在人生的低谷阶段,没有谁能够一辈子高奏凯歌,人无常胜的将军,这个阶段是一个考验,有的人可能一蹶不振,陷入对自己的否定和对环境的抱怨;有的人却能够总结得失,涵养沉淀,更加稳健智慧地寻找新的机会,然后东山再起,甚至获得更大的成就。

我们有时候会羡慕有些人的成就是得到了的重要的外来帮助,甚至可能会有所腹非,这时候不妨想一想“外因是变化的条件,内因是变化的根据”,如果没有自己的主观奋斗愿望,如果没有自己创造的善缘,外来帮助其实是不会出现的。

前行

从修学历程上讲,也是必须强调自己的努力实践。佛学和学佛有很大的区别。佛学是了解和研究别人的修学所得,这和实践修学是两回事。

“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”,“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,必须亲口尝一尝”,纸上谈兵和临阵作战是截然不同的。

研究佛学与学佛相比有几个方面的局限:

一是研究佛学用的是思维意识,而阿赖耶识、末那识是思维意识无法介入的,包括依次尽五蕴、中有身、小乘四果、菩萨五十二阶位、九次第定、三身四智、五眼六通,等等,都不是思维意识所能“理解”和“想象”的,因为这些都超越了日常生活经验。只有通过学佛的真实实践经历,才能在实践经历之后通过“后得智”来“意识”和“思维”有关情况;

二是学佛实践的历程是“惊心动魄”的,是需要亲自经历、独立面对的。这个历程是一个不断发现自己原先的局限并不断超越的过程。人的各种局限和执著,那些显著的、隐秘的、曲折的、细垢的无明只有在深微的修学中才能见证到,而这是一个精神历险的过程。“道高一尺,魔高一丈”,在这条荆棘丛生的路途上,修学者必须真正通过道德至善来解决智力险境,以功德、坚强、勇猛来战胜自己的业力、孱弱、怯懦,以清净心和菩提心来解除自己的狭隘、愚痴、顽劣。在屡历艰险的过程中,修学者的人格不断完善,正智才能不断显露。

修学作为一个只能亲力亲为的过程,没有谁能够替代。如果由研究佛学而渐入学佛实践,这诚然不错,但是如果止于穷经皓首地研究佛学,甚至成了“佛学家”,到头来恐怕不仅“不清楚水和融化的蜡到底有什么区别”,而且和修学实践过程中所完成的人格提升更是相去甚远。

修学

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。不管是为了个人的幸福,还是时代的进步,社会的发展,不管是为了解脱自己的无明,还是众生的无明,每个人都要从自己做起,以自己为立足的根本,不等待、不抱怨、不被动,当仁不让,积极勇敢,做一番利己利人的事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