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祖惠能降生时,门口有异僧前来拜访,并且主动为新生儿送上名字,“夜来生儿,可名惠能”,那么惠能这个名字又有什么甚深含义呢?异僧解释说“惠施众生,能做佛事”,能够为众生带来福祉和欢乐,能够通过佛事来启迪众生是也。
惠能初见五祖,一语惊人,“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,远来礼师,唯求作佛,不求余物”惠能能有自己的追求和目标,他不含糊,明确告知五祖,我就是来作佛的,一是说出自己的志向。一是以此激励自己。五祖为了保护惠能,另外也是很多人在场,不便多说,但是惠能依然陈述自己的心曲,“弟子自心常生智慧,不离自性,即是福田”五祖关切地说“你这家伙根性大利,不要再多讲了,去后面干活去吧”。
惠能一开始干得是粗活、累活、重活,用斧头劈柴,用脚踏硾舂米,并且一干就是八个月,没有人会听你说什么。
五祖弘忍大师五祖爱才心切,一日来到后院看望惠能,“你的见解还是不错的”一上来五祖就鼓励惠能,接着就说出了自己的担心“因为恐怕坏人对你不利,因此不便和你多说,你清楚吗?”惠能恭恭敬敬地回答“弟子也知道师父的用意,因此不敢到法堂前现身,使别人觉得可疑。”
五祖要为惠能提供一个崭露头角的机会,这种理由要冠冕堂皇的,要让惠能脱颖而出,要让别人无话可说,他对弟子众等宣说“世人生死事大,你们只知道终日追求福田,不想早日出离生死苦海,如果迷失里自性,所修的福德又如何能挽救生死苦海的沉沦呢?”然后告诉弟子们,汝等各自回去,看看自己的心中智慧和般若,马上写一首偈语给我来看。如果能悟得大意,我就将衣钵传给他。让他为六祖。快去!不得延迟停滞,思考琢磨是不管用的,如果是见性的人,言下须见,“若如此者,轮刀上阵,亦得见之”
听了五祖这一番话,众弟子纷纷言道,我们这些人又何必枉费心机呢,即使写了拿给五祖看,又有何益?神秀上座是我们的教授师,无疑六祖是他了,我们以后就依止他了,又何必为此劳神呢?
神秀写了一首偈语,想当面呈给五祖,数度欲呈,行至堂前,心中恍惚,遍身汗流,前后四日,十三次座钟没有胆量和勇气将偈语呈给五祖,于是在深夜,自己拿着灯,将偈语写在廊壁上。
惠能当然不知道这些情况了,因为一个小童唱诵神秀的偈语传到了惠能的耳朵里,并且把情况告知惠能,惠能恳请小童将自己引至偈语前礼拜,虽是童子,依然以上人相称,只要有一个抛头露面的就会,以后的事情就迎刃而解。
即使到了神秀的偈语前,惠能仍然不知所措,因为他不识之无,于是再度央人读诵,江州别驾张日用正好在那里高声诵读墙上的偈语。惠能听后对张日用说:“我亦有一偈,请别驾为我书写。”张日用不解地问:“你不识字,焉能作偈?”惠能说:“下下人有上上智,上上人有没意智。”张日用听后答应了惠能的要求,把惠能的“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,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”写在神秀提偈的旁边。五祖弘忍看见之后暗中欢喜,但见众门徒大惊小怪,唯恐有人加害于惠能,遂脱了鞋子擦去惠能作的偈语并说:“亦未见性。”众门徒也随和说是。第二天,弘忍暗示惠能于三更时分来自己的禅房密谈。弘忍用袈裟遮住窗户并为惠能解说《金刚经》,接着把袈裟衣钵传给惠能说:“你继为禅宗第六代祖,衣钵就传到你为止,今后再不要往下传,衣钵是起争端之物,你现在有生命危险,要即时离开此地并记住:‘逢怀则止,遇会则藏’,等待机缘成熟再出来弘法。”趁更深夜静,弘忍亲自送惠能到九江驿,直至惠能离去后才回禅房。之后几天,弘忍闭门不出,也不见惠能。后经几个僧人入禅房打听,才听弘忍说:“我的衣法往南方去了。”
佛法经过六百年之弘扬,由印度西域高僧之传授,各种佛经之翻译,高僧大德之注疏论著,三藏十二部的基本内容已经完备,人们依据修学之环境亦完全成熟。两汉南北朝时期,或因经典理解不深,或不圆融,各地僧人对于佛理之契会,各有主张,遂成支派。到了隋唐时代,因理解渐精,融会贯通,各领一门,或禅或净或律,演为宗派,竞相开发。
唐代200多年间,先后有高宗、武后、中宗、肃宗、德宗、宪宗、懿宗和僖宗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养佛指舍利。每次迎送声势浩大,朝野轰动,皇帝顶礼膜拜,等级之高,绝无仅有。据史载 “三十年一开,则岁丰人和”,可干戈平息,国泰民安,风调雨顺。
因为皇帝的支持,因此在唐擦后有很多文人士大夫对佛教产生相当浓厚的兴趣,他们与高僧互相唱和,比如李白、王维、柳宗元等人,于是江州别驾张日用的适时出现是非常正常的,由于他的惠能的简短对话,得知此人日后必定会成佛作祖,于是为惠能书写偈语,没有想到,他自己的一个举动,会让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得以名传千秋。
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;何期自性,本不生灭;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;何期自性,本无动摇
;何期自性,能生万法?菩提本无树梵呗禅韵